中疾控我国本轮疫情已近尾声

相信对于中疾控我国本轮疫情已近尾声以及关于河北疫情为什么不下降了的话题,很多人网友都想了解,那就让小编带大家来解一下吧!

“春节假期期间,疫情没有出现明显反弹,整个疫情期间没有发现新的变异株,我国这一轮疫情已接近尾声。”最新一期《中国疾控中心周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刊》在《综述》发表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诊疗和监测数据概况》中对此进行了总结。

《概览》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1月25日发布。《概览》利用各省份上报的监测数据,对12月9日以来全国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诊疗和监测数据进行初步分析,2022年至2023年1月23日。

《概览》显示,我国本轮疫情于2022年12月下旬达到高峰,此后持续下降。各省份趋势基本相似,城乡也基本同步。门急诊人数、住院重症病例数、住院死亡人数均呈下降趋势。截至2023年1月下旬,全国疫情总体已降至较低水平,医疗救治压力进一步减缓。

具体来说,我国核酸检测阳性率于2022年12月25日达到峰值292例,抗原检测阳性率于12月22日达到峰值213例,均在2023年1月下旬降至6例以下。全国发热门诊也将在2022年12月下旬达到高峰。单从城市情况看,北京、天津、河北等省份高峰将更早;到2023年1月下旬,城乡发热门诊就诊人数将更多。峰值下降了90%以上。

全国住院患者人数达到峰值略晚于感染高峰,1月5日达到1625万人;其中,重症阳性患者人数也在当天达到峰值,为128万人,随后在1月23日回落至1628万人,即36万人。1月4日,院内死亡人数达到单日峰值4273人,1月23日回落至896人。

01.去年12月下旬全国感染高峰。各省高峰时间存在差异,城乡基本同步。

《概况》报告了全国感染监测数据,包括核酸检测数据、抗原检测数据、哨点社区人群感染监测数据。其中,核酸检测阳性率于2022年12月25日达到峰值292例,抗原检测阳性率于12月22日达到峰值213例,2023年1月下旬均回落至6例以下。

2022年12月8日后,全国范围内,除港澳台地区,不再对所有员工进行核酸筛查,对所有员工实施核酸筛查。同时,部分地区将对重点人群定期开展核酸检测。受居民检测意愿影响,各省份核酸检测数量持续减少。例如,12月9日检测数量达到15亿,2023年1月1日下降至754万,23日降至最低28万。2022年12月9日后,各省份报告的核酸检测阳性人数和阳性率先增后降。阳性人数于12月22日达到峰值694万人,随后逐渐下降,于2023年1月23日达到最低15万人。检测阳性率于2022年12月25日达到峰值292人,随后逐渐下降,降至55人2023年1月23日,各省份核酸检测阳性率峰值时间不同,其中北京、天津分别于2022年12月14日、2022年12月19日达到峰值;四川、重庆、湖北等15个省份12月21日至24日达峰;湖南、浙江、广西等15个省份在12月26日至28日期间达到峰值,各省达到峰值后的下降幅度不同,目前已降至较低水平,超过70%的省份跌至10以下。

本文图片均附在“概述”中。

就抗原检测而言。2022年12月起,部分省份建立APP收集居民抗原检测信息,居民可自愿上传抗原检测结果。各省报告的抗原检测量较低且逐渐减少,从2022年12月19日的189万例高点降至2023年1月23日的105万例低点。

报告省份抗原检测数量和阳性率自2022年12月9日起快速增长,12月22日达到峰值337万,在213之后波动,2023年1月23日降至最低,分别为4773和45分别。

连日来,部分省份核酸、抗原检测阳性率略有上升。这可能是由于有症状人群和有接触风险人群接受检测的意愿较高,以及社区检测数量持续减少所致。同时,春节假期人员流动性加大也可能导致部分未感染人群的出现。人群中感染的风险增加。

自2022年12月16日起,各省设立社区哨点,监测感染情况。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各省抽取一个省会城市、一个大城市和一个县。每个省会城市至少抽样2000户、5000人以上,每个大城市抽样至少1500户、3000人以上。每个县至少抽样1000户,人口不少于2500人。最小的采样单位是家庭,对所选家庭的所有家庭成员进行监测,共计约42万人,主要了解核酸和抗原检测情况。

2022年12月16日至2023年1月12日,每周对哨点社区人口进行两次调查,共8轮。自1月13日起,调查每周进行一次。日均新增阳性率是指本轮排查期间日均新增核酸和抗原检测阳性率,由2022年12月16日至19日第一轮的413例下降至2023年1月13日的第九轮20日至013,2022年12月20日至22日进行第二轮,最高630名。

其中,城市地区日均新增阳性率从第二轮最高的689例下降至第九轮的013例。农村地区日均新增阳性率从第二轮最高的479例下降到第九轮的012例。结果显示,目前全国疫情社区人群感染水平已降至较低水平,城乡疫情趋势基本同步。

02、全国发热门诊就诊量在去年12月下旬达到高峰,次月下半月大幅下降。

《概况》显示,全国农村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以及全国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就诊人数在12月下旬出现峰值2022年,然后在2023年1月达到顶峰,下半年大幅下跌,较顶峰跌幅超过90%。

全国发热门诊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此后持续下降。2023年1月23日回落至110万,较峰值减少962。

全国农村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922万人次,此后一直波动。2023年1月23日回落至50万,较峰值减少946。

全国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量于2022年12月22日达到峰值1954万人次,此后持续下降。2023年1月23日,该数字下降至59万,较峰值减少970。各省市发热门诊诊治量趋势基本相似。除北京、天津、河北等省份峰值较早外,其他省份均在2022年12月下旬达到峰值。

《概览》还提供了哨点医院每周流感样病例的检测数据。流感样病例在2022年12月19日至25日当周达到峰值121例,随后是2023年1月16日至1月22日。本周回落至20例。

截至2022年12月12日,我国已建立的流感监测网络共有哨点医院824家,其中国家哨点医院546家,非国家哨点医院278家,国家网络实验室402家。国家已开展新型冠状病感染监测工作。

2022年9月至12月上旬,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流感样病例、流感样疾病、体温38、咳嗽或喉咙痛)稳定在每周10万例左右,流感-门诊和急诊室类似病例达10万例。患者人数的ILI比率在27至36之间波动。第50周ILI迅速上升,12月19日至25日第51周ILI达到最大值60万。

ILI在第50周从85快速上升至85,在第51周达到最高121,并从第52周快速下降到2023年第三周的1月16日至1月22日,已回落至20(图2)-5)。

从不同地区来看,各地区ILI高峰时间较为接近。其中,西南和华中地区将在2022年第50周分别达到峰值118和92;西北、华南、华东、华北、东北地区第51周峰值分别为118和92。113、153、137、56、112,然后继续下降图2-6。目前,各地流感样病例已回落至本轮疫情前水平,甚至更低。

网络实验室同时对流感样病例标本进行了新型冠状病和流感病检测。从2022年12月9日第49周开始,新冠病阳性率开始逐渐上升,全国整体在第51周和第52周达到峰值后开始波动。同期,流感病阳性率逐渐下降,12月下旬达到极低水平(图2-7)。从不同地区来看,各地区流感样病例标本中新冠病阳性率峰值时间接近,华中、西南、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峰值分别为732、725、583、444第51周分别为384和384;华东和华南地区在52周内分别达到峰值730和684,随后下降,如图2-8所示。

03、全国住院患者数量于1月5日达到峰值,下半月大幅下降。

《概览》显示,全国医院中的COVID-19患者人数于2023年1月5日达到峰值,达到1625万人;其中,重症阳性患者也在当天达到峰值,为128万人,1月23日回落至36万人。院内死亡人数在1月4日达到日峰值4273人,1月23日回落至896人。

全国医院感染COVID-19的人数于2023年1月5日达到峰值1625万人,此后持续下降,于1月23日回落至248万人,较峰值减少848人。

2022年12月27日至2023年1月3日,全国住院确诊病例和重症患者每天新增近万人,1月4日增幅大幅回落,1月5日达到峰值128万人。继续下降,1月23日回落至36万,较峰值减少720。目前,各省份住院的COVID-19患者和重症阳性患者数量仍在下降。除广东、山东、广西、福建略超2000例外,其余28个省份在院重症阳例已降至2000例以下。

院内死亡人数于2023年1月4日达到单日峰值4273例,此后持续下降,1月23日回落至896例,较峰值减少790例。

04、本轮流行株为BF7、BA52,尚未发现新的突变株。

《概览》显示,我国持续开展新冠病变异监测。从病变异监测情况看,2022年12月12日后,各省在3个不同地区选择1家医院作为病变异监测哨点医院,采集门诊和住院病例样本进行核酸检测和序列测定。同时,在全国陆路、水路、航空口岸对入境人员进行病变异监测。监测结果显示,本轮疫情流行株为BF7、BA52,尚未发现新的突变株。监测显示,我国本土病例中,BF714占BF7的967例;BA5248占BA52的60。“概述”总结了BF714和BA5248突变株的流行情况。2022年9月26日至2023年1月23日,全国共报告本土病例有效新冠病基因组序列18906条,全部为Omicron突变株,共有69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菌株有BA52708、BF7234、BA276等13个进化分支的组成比在0113之间,54个进化分支的组成比小于01,总共占11个。

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23日,全国共报告本地病例有效新冠病基因组序列10165条,全部为Omicron突变体,2个进化分支并存。主要流行菌株是BA52702和BF7283。共发现11例关注变异株,其中XBB11例、BQ11171例、BQ114例、BQ123例、BQ182例。

从各省情况看,总体来看,北京、天津BF7为优势株;江苏、内蒙古BF7和BA52基本相同;BA52为其他省份的优势株。

《概述》还总结了BF714和BA5248突变株的流行情况。

根据Pango命名法的最新数据,BF7包含4个特征氨基酸突变位点ORF7a:H47Y、ORF1b:L238F、S:C1243F、ORF1a:V274L和一个特征核苷酸突变位点C29632T,将其命名为BF714。测序结果显示,输入病例中,BF714占BF7的374例,主要集中在2022年12月,最早报告时间为2022年9月25日。本土病例中,BF714占BF7的967例,最早报告日期为2022年9月25日。2022年9月27日。

根据Pango命名法的最新数据,含有C2710T、C8626T、C16887T和T17208C4个特征性核苷酸突变位点的BA52突变株被命名为BA5248。测序结果显示,输入病例中,BA5248占BA52的62例,最早报告时间为2022年8月15日。本土病例中,BA5248占BA52的60%,最早报告时间为2022年7月13日。

本文来自【大河健康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国家党媒信息公共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编号jrtt

本文给大家介绍的一些关于中疾控我国本轮疫情已近尾声和河北疫情为什么不下降了的相关信息已经详细解完毕,希望各位喜欢。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

No Comment

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感谢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