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详细讲解从6.5亿用户到3000亿蓝海市场,墨迹天气的下一个十年的题和用墨迹天气可以发视频吗相关的题,希望对大家都有帮助!
2015年,有一则新闻轰动了美国科技圈。IBM以20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天气预报公司“TheWeatherCompany”。天气预报有这么高的商业价值吗?这或许让很多人不解,但事实上,20亿收购的背后是1600亿美元的气象产业价值。
相比之下,由于政策,2015年之前我国气象服务一直被政府机构垄断。但同年6月,国家气象局公布了关于开放我国气象数据的第27号令,直接开放了我国气象数据服务。10年内蓝海市场可达3000亿。
新开辟的3000亿蓝海市场
五年过去了,气象数据的商业价值逐渐显现。IBM收购TheWeatherCompany后,将其数据与自有人工智能系统Watson相结合,利用AI识别更复杂的天气变化,让预测更加准确。天气公司在公开采访中表示,B端业务依然潜力巨大,其服务对象已涵盖航空、农业、保险、零售等领域。
相比之下,我国气象服务业刚刚起步,无论是技术积累还是产业深度都无法与美国、日本相比。不过,这也意味着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香吉科技、新智天气等一批公司开始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足够重要的玩家能够引起IBM收购TheWeatherCompany那样的关注。
直到10年积累了65亿用户的墨迹天气决定发展天气服务,市场才迎来最大的变革,有了迅速爆发、进入公众视野的可能。
墨迹天气的转型可以追溯到2016年,中国气象服务市场开放仅仅一年后,他们就宣布布局B端企业级和G端政府级气象服务。截至目前,其客户名单上已有汽车、智能家居、航空、物流、保险等领域的企业。
随着5G的普及,更多的设备将互联,气象采集终端将呈几何级数增长。每个人都将成为气象观测节点。墨迹天气将通过天上的气象卫星,成为全最大的气象观测网络。地面观测站和数千名“观察员”为普通用户和各行各业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气象服务。
AI和5G时代,墨迹如何更好地了解天气?
气象服务市场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数据的开放性。全商业气象公司的原始数据大部分来自和科研机构,如中国气象局、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等。商业气象公司获取气象数据并进行处理和挖掘。如何在公共数据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数据“增量”,是每个气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作为国内用户最广泛的天气,墨迹天气石景社区自2012年上线以来,已积累10亿条气象众包数据,每天生成30万张图片。用户上传的图片会基于LBS定位技术被打上位置标签,地理位置会显示当时当地的天气情况。
利用定位和图像识别技术,用户上传到石景社区的图片,在墨迹天气中添加了世界各地的天气修正器。后台智能识别可根据照片信息自动修正天气信息,从而实现UGC辅助PGC、PGC引导UGC。良性循环。
墨迹天气还于2019年5月推出了“天守计划”,当用户所在地区遭遇暴雨、内涝、山体滑坡、泥石流、暴风雪、冰雹、台风、大风、沙尘、大雾等气象灾害时,您可以进入墨迹天气天守频道拍摄或上传实时天气图片。
“明年,随着5G时代传输技术的完善,我们将丰富很多视频功能。”墨迹天气的一位气象工程师告诉钛媒体。鼓励用户将气象灾害的真实视频上传到,可以实现政府、企业和民众的共赢。一方面,即时反馈与数据能力相结合,可以减少灾害天气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将公共防灾减灾的有用数据同步到,优化的服务和集成能力。
墨迹天气也正在逐步与车联网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通过将车联网采集的GPS、雨刷、雾灯等数据反向传输至墨迹天气气象大数据,为墨迹天气经纬度的准确性提供参考。参考数据。
除了数据的“增量”之外,的数据挖掘能力也是决定天气预报准确性的关键。墨迹天气准确率之所以位居全国前列,与其“天气中心”深厚的技术积累密不可分。通过模型、工程、算法、气象四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墨迹天气的气象服务能力显着提升。
天气数据的指数级增长也正在帮助训练更多的AI模型来预测过去“不可预测”的场景,比如帮助送餐和赛事进行短期预测,这就让人工智能成为了过去。很难想象。
要处理海量的10亿张UGC图像和视频,图像识别、模式检测等人工智能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用户图像数据的模式识别也将大大提高天气预报的精细化程度。“原来的气象模型时空分辨率比较粗糙,墨迹天气可以通过区域精细化降尺度模型和机器学习算法来提高时空分辨率,为用户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气象服务。”
墨迹天气气象工程师认为,准确性是一切服务的基础。很少有公司关心准确性,但墨迹天气却毫不犹豫地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准确性评估。他们不仅对标气象机构和竞品,还邀请气象专业大学、国外评测机构,甚至在各个城市寻找用户。提供实际经验从各个维度校正精度。
同时服务C端和B端,墨迹天气的两套玩法
与美图秀秀等扎根C端市场的工具相比,墨迹天气在“服务化”转型上无疑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不仅可以以气象服务为圆心,辐射到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可以利用C端积累的数据和技术优势,形成B端服务的护城河,实现升级转型。
近日,墨迹天气刚刚以147亿月活跃用户荣获“用户规模第一”。如何深入挖掘这1亿多用户的深层次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全面、周到、个性化的天气服务?
在最新的80版墨迹天气中,旅行、钓鱼、亲子、生肖四大场景是最引人注目的新变化。基于对用户行为的深入挖掘,这些群体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最为迫切,对增值服务的付费意愿也更强。未来将开发更多细分、有趣的天气场景,最终目标是为数千人提供天气服务。
不仅如此,针对高端用户的增值服务也越来越多。80版本推出付费会员功能,会员可享受滑雪预报、枫叶预报、樱花预报、防过敏预报等特权服务。
在场景细分的基础上,随着场景越来越丰富,墨迹天气的服务能力也将越来越多元化。比如针对母婴群体的用户,未来服务将围绕生活中需要的所有场景进行布局,实现服务闭环。如果用户前往上海出差,墨迹天气不仅会提供上海与出发地40天的天气对比,还会提供丰富的旅行提示,从必备的服装到乘务员服务等。
在服务闭环的基础上,墨迹天气也在尝试实现交易闭环,并与携程、大麦等进行深度合作。最终目标是打造“一站式气象生活服务”。当用户需要出差时,可以使用墨迹天气App查看航班延误情况,完成旅行预订服务以及一系列受天气影响的生活场景。
与C端市场不同,B端客户有着不同的天气服务需求,这对墨迹天气构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不过,他们已经找到了打开这个千亿市场的方法。
“B端市场很难定制,C端需求可以复用,但B端不行。数据需要整合并应用到各个细分业务中。”墨迹天气告诉钛媒体,以农业为例。如果客户是甘蔗行业,这意味着气象服务必须涉及从种植到提炼加工的上下游产业链,这就需要针对某个行业进行精准定制服务。
墨迹天气正在尝试这样的解决方案,即共享底层数据,组建不同的团队来服务不同的业务线,以提高其对B端需求的理解和交付能力。
至于如何快速渗透到尽可能多的行业,墨迹天气的做法是与行业伙伴一起打造标杆,然后快速推广。以保险行业为例,墨迹天气与平安保险合作,提供气象数据,帮助平安保险进行农业保险风险控制。一旦成熟,可以快速推广到整个保险行业。
在高速天气服务领域,除了提供基础天气预报外,墨迹天气未来还将更深入地涉足盈利生态,链接到安全保险、车险等,并在产业价值链。
“天气服务是一个千亿美元的蓝海市场。”墨迹天气告诉钛媒体,在转型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从业者会意识到,“天气预报”可能只是基础,而从这个“服务”延伸出来的“天气预报”才是对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真正考验。而即将迎来十岁生日的墨迹天气也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
关于一些从6.5亿用户到3000亿蓝海市场,墨迹天气的下一个十年的这类话题,以及用墨迹天气可以发视频吗的相关内容,本文已做出了详细的解,希望能帮助到诸位。
N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