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爆料】当热力学遇上生命科学科普,当非物质文化遗产遇上大学生

大学生走进当地社区,教孩子们制作非遗烟花。董一清/摄


滕军王敖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总编辑王海涵、王雷


周末,在安徽省安庆市令湖公园或多跑城历史文化区附近,经常可以看到展示烟花工艺品的流动摊位。年轻的“街主”、年轻的“业主”看着邮和葫芦,热情地和路人打招呼。他们都是安庆师范大学吉兹生命科学工作室的大学生。


工作室自2023年成立以来,始终以“生物科技赋能非遗文化”为目标,专注于非遗精神的传承与创新,走着产品生产与知识生产并存的科普之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自然科学不再遥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再困难。”该校2022级生物科学专业领队周岭说。


3月13日,工作室在校园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情学习体验活动,约100名学生参加。“烙画,又称烙画、火笔画,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在学生进行实践体验之前,工作室成员利用照片、文字和视频介绍了烙画的历史遗产和基本绘画方法。方法。前来参赛的学生在欣赏完优秀的创作后,都跃跃欲试。


在校林业专业2023级学生黄长伟拿起电烙笔,选好图案,专心在木板上制作。“没想到能够直接体验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奇妙,制作过程中需要反复尝试,比如控制温度和强度、勾勒轮廓、描摹细节。”


工作室成员、2023级园林专业廖静亚在指导学生创作的同时,讲解了烟花的制作技巧。她说,当她第一次接触热化学时,就被它的文化魅力深深吸引。“看到这么多学生对热成像感兴趣,我感到非常自豪。”


“烟火与生命科学知识的结合,不仅增强了非遗热情的现代感染力,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从艺术的角度重新审视生命科学领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生命体的形态和结构,加深对生命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工作室成员、生命科学专业2022届毕业生曹新宇说。


一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学生也经历了波折。去年9月工作室刚成立时,生命科学系学生只有6人,员工人数较少,创作效率较低。“好的想法很难产生,而且我的实践能力也很差。”周岭回忆说,去年12月初,大家都想画一堆基于生热技术的书签,但他们根本无法想象。成员们对于使用什么类型的竹片感到沮丧。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工作室在生物技术教育实验室郑爱芳副教授的帮助下,招收了各个专业的学生。邹文瀚,2022年出生,经济管理研究生院财务管理专业,擅长数据统计,负责财务管理工作。陈艺文、杨晓宇,2022年出生,经济管理研究生院广播电视专业。他具有沟通能力,优秀的新闻报道和写作能力,在2021级美术学院工作室负责运营各种新媒体。陈鑫绘画功底出色,负责铅笔草图和基础地图绘制。


创作团队稳定下来,工作室成员积极向艺术学院徐昌彬副教授等专家老师寻求热技术指导。从学习基本的点、线、面开始,大家抓紧时间练习烙画技巧,逐渐从一无所知的“初学者”,到熟练使用电动烙画笔进行木刻创作。竹管、葫芦等生物材料。


电灯闪烁的那一刻,新的灵感诞生了。烙画团队将烙画技术与生命科学相结合,通过画葫芦,利用“普鲁”的谐音,创作出丰富的生命科普作品。“我收集了很多生物图案,比如蘑菇、噬菌体、细胞等,把它们画在葫芦上,这给我的作品增添了科学性和趣味性。”周岭说。


手艺熟练后,工作室成员每周末、节假日都会带原材料到热门商圈、景区推广和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发烧葫芦。工作室成员根据客户的各种需求现场校对、绘制,创作出独特的作品。“我想要的定制图案是莲花、星星、稻穗,这些图案都有美好的寓意。”王兴宇最近从安徽省池州市来到安庆,为了买到自己最喜欢的定制作品,他在一个路边摊前停了很长时间。


工作室还致力于向大众推广科普和传承。3月16日,工作室走进安庆市龙盛社区,向孩子们介绍烟花的历史渊源、技术特点、艺术价值。“你平时喜欢画什么漫画?”从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出发,廖静雅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工具和材料,介绍了烙画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过程,以及代表作品。小一年级学生张明晨用电烙笔在木板上画了一个可爱的蘑菇。他说,未来,他也将成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周岭认为,团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和科学知识的热爱,培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的科学理念。


责任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

No Comment

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感谢你的留言。。。